投入新聞攝影工作 1
© Bobby Yip
按:希望大家能夠從這一本書,了解香港攝影面貌。用「家」字來稱呼我太過客氣,能夠參與新聞攝影工作,我深感幸運。
原書《Contact 52 位香港當代攝影家》。
你當年修讀過攝影,然後才入行,為甚麼會去讀攝影?又是怎樣走上攝影這條路?
記得中學畢業那個年代,社會上普遍宣說人需要有一技之長,但我整個中學時代都未接觸過攝影,我是不懂拍攝的,連第一卷菲林都是朋友替我放進相機。
直到中五,我看到一張震撼的影像,它或多或少影響了我。那張影像是1937年日軍轟炸南京火車站,一名嬰孩坐在鐵路旁哭泣的照片(詳見《維基百科》「中國娃娃(攝影作品)」條目)。我發現原來照片亦具有文字般的震撼力。可能是從那時開始潛移默化,加上其他事有湊巧,我才開始接觸攝影。
我唸的中學有出版校刊,當時我曾寫詩,被校刊登載出來時,背景剛巧配上了那一張震撼的照片,由於那一首詩和戰爭有關,所以有種冥冥中注定的古怪感覺。
畢業後正在考慮自己的出路,發現原來可以修讀攝影專科,母親一位朋友的兒子曾在念。當我知道時,已過了日校課程的招生期,我便報讀夜校的攝影入門班,在隨後一年再報考日校。
即是說基本上你是因為有影像讓你感動,而走上攝影這條路,並非因為香港的攝影師或攝影文化影響?
是。我在讀夜校期間還在摸索階段,我開始去看沙龍照片和沙龍攝影展覽,這是當時比較容易接觸到的攝影類型。我抱著學習的心情,去思考一張相為甚麼會被認為拍得好,即使只是拍攝花草風景也一樣,我都會去思考一下。起初是從這方面開始摸索,後來便去看書,因為我一直比較喜歡從書本中吸收知識。
你是八十年代中出道,在剛開始拍攝時,你有沒有打算日後要做攝影家、出書、搞展覽呢?
當我還是攝影學生時,期望畢業後打算由攝影助理做起,然後自己做攝影師,如有機會便會嘗試繼續進修,當有朝一日具有足夠經驗,便去講學。
但當我入行後,發覺原來自己的興趣並不在商業攝影,所以當了一年攝影助手後,便找機會轉做新聞攝影。
如何發現你的性格不適合商業攝影?
當攝影助理視乎跟甚麼類型的攝影師,每一類都有其特性,譬如拍攝商品的攝影師,要很有耐性,在影樓中磨練自己的技巧,將其完善。
我發覺自己沒有在這方面的耐性和技巧,沒辦法鑽研得很深,我的個性較喜歡到外面見識,很想多見世界上其他事物,入新聞界較適合自己。另外我亦喜歡看書,如關於歷史與時事,所以有興趣向新聞攝影方面發展。
你是先做文字記者,那時你是怎樣入行的?轉為全職拍攝感覺又如何?
我離開了商業攝影助理的工作之後,進入新聞界,八十年代初的經濟開始活躍,雖未到九十年代新聞攝影界的大躍進,但都開始增聘人手。
當時我的同學在《晶報》負責黑房工作,而該報館剛請人,我便是從那時入行,由黑房及文字記者做起,主要採訪突發新聞。另外,若有重要的新聞需要專人拍攝,都會找我去做。
我喜歡同時兼顧文字和拍攝工作,因為那個年代的新聞界,很多工作都是一手包辦的。回想起那時雖然比較辛苦,卻可以多作嘗試。
我有一次深刻的印象:當年香港首次發現愛滋病的病例,公司叫我到記者會採訪,當我寫完稿後,有八成的內容都被編輯改過,當時我便知道自己不足,不會再在新聞文字方面發展,但也給了我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