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之點滴
© Bobby Yip
以佛家頓悟意境而言,《功夫》一句:「你想學?我教你」,勝《大隻佬》長篇大論談生死輪迴與報仇後的覺醒。
兩套電影的主題是「寬容」。「武」的最高境界:止戈。
***
John Rawls 在 A Theory of Justice 中關於人從一個original position作為起點反思,及所假設的 veil of ignorance 理論,其背後的基礎,用中國話說,我認為是人「撫心自問」的能力。
有人或懷疑人是否可以如此無私。 Thomas Nagel 在 The View from Nowhere 中,對於人如何能盡量抽離自己特定角色而理解事物的論証,足以支持 Rawls的說法。
兩人所關心的都是人「對自己誠實」。
***
其中一位戀人向對方說:「我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如果你愛我,就應該接受我的一切,包括我所有的缺點。」
類似的說話經常被引用,好像有道理。問題是所說的「接受」其實應該是「忍受」,而忍受即代表雖然不滿,但在「愛對方」這個更大的前提下,忍受對方的缺點。然而,正因為愛對方,才希望對方改善惡習。因而,像上面這樣的話其實並不是一個埋由,只是一個不想改變自己原有惡習的藉口。
***
要所謂的「普世道德」成為可能,人必須能感受到其它人的感受。
或者有人會覺得不可能,但撫心自問,我們在戀愛時,是否會因為我不是對方,我不能感受到對方的感受呢?
若這「不可能」是指「不可能百分百地感受」,那麼當我們一般說能感受到愛人的感受時,難道我們是以百分百作為標準嗎?
***
是否由於樹木沒有思想,故樹木無所謂「求生」?
樹木沒有思想,但不等於沒有所謂「求生」,我見過仙人掌從鐡線網中穿透生長,被人砍掉了,又再穿透一次。
另外,我想起莊子濠上觀魚。我們在讀莊子這一段,鮮有人提出說:「魚沒有思想,所以沒有所謂開心或不開心。」為什麼呢?
因為,就算這個問題不能從認知的角度尋求答案,我們亦可從自身感受出發去體証。所謂「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動則儒,靜則禪,道在其中。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