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
三百年西方古典音樂重要作曲家的基本範疇我都愛聽(以樂評人黃牧所說的二百多首,及Naxos介紹的百多首基本為準),但若真要取捨,我會用一個作曲家來換取其它所有的,而近幾年我幾乎只聽他一個,而且經常聽:古斯達夫‧馬勒 (Gustav Mahler) 。我的第二所愛是舒曼,但遠遠在後。
對我來說,Mahler 的作品千聽不厭,而且每次都有新體驗。
曾有人問 Shostakovich 馬勒哪一首交響曲最好。他(大意)說:第一好,第二也好,第三也不錯....一直說到第九都好!不過我想加上:還有較被人忽略的未完成的第十也很偉大。(現柏林愛樂指揮家 Simon Rattle,馬勒權威之一即如是說)
若未聽過馬勒的音樂,應從哪一首開始呢?我會選第二交響曲《復活》(Symphony No.2 Resurrection)。要有耐性(五段樂章共八十多分鐘),先不要理會內容說什麼,只管聽,看看與其它超級大師的交響曲有何不同之處?試感受一下,像你在出席一個好友的喪禮。你會否問:活著有什麼意義?人生是否宿命?我們怎樣面對死亡?
推薦版本之一(因為隨時可以說出很多):Otto Klemperer 演奏 Philharmonia Orchestra,EMI。
在古典音樂界,十分喜愛馬勒的人被冠以一個特別名稱:Mahlerite ,姑且譯做「馬勒迷」吧。真的有點像在談宗教。
一如其它作曲家,談馬勒可以分三部份:談人、談樂、談演繹。
*
其人:
馬勒這位猶太/奧地利/德國「古典」樂作曲家其實很現代,若依他死後世人對他音樂的接受程度來看,他也許算是早活了四、五十年吧!換句話說,世人雖然把他視為他那一代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卻非偉大的作曲家,甚至視他的作品如不知所云。
維特根斯坦的父親(奧地利大富商)常邀請馬勒到他家作客,維特根本人極喜歡海頓與莫札特,對布拉姆斯及以後的奧德音樂(包括馬勒)無甚興趣,認為今不如古。這點我常覺得有趣,因為維的哲學思想甚具開創性,但聽音樂卻保守,不能領會馬在古典樂方面的開創性。
馬勒從少體會死亡,多名兄弟在他少年時過世。最痛莫過於他最親愛的大女約六歲時病死,而他自己又被証實患上心贜病。但這種種不幸卻正是在他轉化為音樂之後,如此深刻感人的源頭。
我在此想到的是:若可能的話,馬勒是否願意以不能作曲來「贖回」他親人的不幸?亦即是問,所謂偉大的藝術傑作,在這裏是否只是在面對不幸之後的「迫不得已」?一個正常的人,是否都會放棄個人在歷史上的榮譽,寜願換取與家人相聚,快樂地渡過較平凡的一生?
*
其樂:
馬勒的音樂富有哲學意味。主題圍繞著死亡、天堂、生命意義、大自然、以及愛情。其中也涉及存在主義、形上學等。標題音樂的成分很重。 他雖然是天主教徒,但卻不屬宗教音樂,反而是個人努力自省的結果,不與正統天主教義吻合。其中之前我推介的第二交響曲《活復》,最後審判原來沒有地獄,只有永生,有點像李天命講的神秘樂觀。 與其它作曲家比較,馬勒音樂較易分類:交響曲與歌曲集。一般分期與作曲家的生涯互相關聯:第一至第四交響曲為早期,較開朗;第五至第七為中期,較富哲學性與自傳性;第八至第十為晚期,涉及死亡永生。所有交響曲互有呼應,而又與他的一些歌曲集有關。
第一交響曲
曾被稱為Titan,即「巨人」,但馬勒後來放棄了這個名。從此曲已可察覺到馬勒與之前的作曲家大異,看不到他與其它作曲家的聯繫而自成一格,即所謂「馬勒之聲」。第一樂章如晨光,可當作馬勒所有交響曲之始來聽;第二樂章如大海揚帆,具青年人之朝氣;第三樂章具諷刺幽默的葬禮進行曲,動物慶祝獵人之死;第四樂章巨人之死。
第二交響曲《復活》
第一樂章接上面巨人之死,靈感來自出席友人葬禮時,問生命意義;另外第四樂章女獨唱為死時渴望升天;接連第五樂章三十分鐘之最後審判與永生,有獨唱也有合唱,極具震撼力。終章令人想到貝多芬第九的終章,但配器龐大則過之。
第三交響曲
差不多一百分鐘,應是古典音樂中最長的一首交響曲。談大自然與愛。第一樂章三十分鐘寫湖光山色到泛宇宙境界;第二樂章「花告訴我什麼」;第三樂章「動物告訴我什麼」;第四樂章「夜告訴我什麼」;第五樂章兒童合唱「晨鐘告訴我什麼」;第六樂章「愛告訴我什麼」,被人認為情人節最應聽的馬勒樂章。
第四交響曲
十首中最短一首,也較輕鬆,具田野氣色,第一樂章以牛鈴閞始,開展奧地利山區風貌;另第三樂章慢板極美;第四樂章女獨唱出小孩對天堂想法。
第五交響曲
風格一變,從樂曲起始的死亡帶來的深沉到終章人生的積極性,中間經過一翻掙扎。第一章葬禮進行曲,驚天動地,首四音符令人想起「貝五」之命運叩門,但向上超升而非如「貝五」叩到面前;第二樂章之大旋律很美;第四樂章可能是馬勒所有音樂中最著名的,為慢板,曾作為《死在威尼斯》電影音樂。馬勒推動者著名指揮家伯因斯坦死後,蘇提指揮紀念「伯」的音樂會重奏此段,有提琴手感動下淚。
第六交響曲
為馬勒最「正宗」的一首四樂章交響曲式,是他最自傳式的作品,甚至帶有預兆。曾稱為《悲劇》或《悲愴》,但馬勒後來刪去。題目令人想起柴可夫斯基的《悲愴》,柴的終章令人絶望,馬勒第六終章三十分鐘令人絶望加痛苦加震驚,極其深刻。第一樂章悲與愛的交織,其中象徴其妻的旋律美極了!憑愛情暫時戰勝命運;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的先後一直有爭論,最新的訂案是原來第三慢板將成為第二樂章。無論如何,此代表愛情的慢板不能錯過;第四樂章核心是三次木槌擊打,後來竟應驗了馬勒一生三大打撃的先兆:離職、女兒病死、自己患心臓病!馬勒迷信,其後從樂譜刪去最後一擊。(寫得較多,因為是我至愛)
第七交響曲
被指為最難令人明白的一首,被稱「夜之曲」。為但其實有點耐性,第一、第二、第四、第五樂章都很好;尤其第一樂章開始有殘陽下山之感;第六終章則被譽為馬勒所有作品中的最大敗筆,見人見智。
第八交響曲
曾被冠以「千人交響曲」,包括大型樂團,兩個合唱團,另加一個兒童合唱團,及八名獨唱男女歌手,是馬勒生前最受歡迎作品,論天堂之景,以及第二部份演譯《浮士德》內容,基督教意味濃。現在聽來有些人或會覺得「吵耳」,但氣勢非反。
大地之歌
馬勒迷信,覺得貝多芬與舒伯特的生命都難逃「第九」,故把一部六段由男女獨唱的管絃樂曲定名為《大地之歌》,歌詞大意可能循德譯本唐詩的大意翻譯而成,篇曲也富東方色彩:論人生、年青的生命、酒、及愛。
第九交響曲
應算是第十,第一樂章令人神迷,深深感受到離世前對世界的舒懷,及與死亡的迷惘和掙扎。之後三樂章各有樂觀與命定的相互衝擊,是馬勒離世前最後的一部完整作品,也被譽為馬勒偉大之作。
第十交響曲
生前最後僅完成較完整的第一樂章,其餘四樂章有草稿。一些音樂評論家認為此曲因未完成,研究意義不大,而馬勒妻也曾禁止人演奏;但好些馬勒學究則覺得此曲從古典音樂發展及馬勒個人音樂創作的角度看,均意義重大。市面還有起碼五個不同的「完全版」,是不同馬勒學者就草稿替馬勒譜成可演奏的版本,相信將來對此曲還會有一個研究熱潮。我個人認為,聽馬勒不聽此曲,是一大憾事,最低限度要聽第一樂章,在論死亡中,有極優美的音符。 除交響曲外,馬勒有一些歌曲集。好些交響樂基本素材來自這些歌曲,其中最突出的是《兒童死亡之歌》,作於長女死前,真是一曲成籤!
*
其演繹:
談及馬勒音樂的不同演繹前,我想首先說明:有人或會認為「各施各法」,每種演譯均有其獨特之處,但這樣說還未涉及是否有一些演譯比另一些好,亦即我們相信:雖然大致上各有各好,但有一些總比另一些更好,而「更好」的意思可以包括與樂譜對照的準確度、深度感以至風格等。在金錢能力與時間限制下,我們會選擇購買及選擇聆聽這些而非另一些演譯。
當然,推介作品還得考慮其它因素,如錄音效果、價錢、與坊間是否容易找得到等。
我認同以下選擇有某程度上的主觀成份,但不等於就是任意的,這兩者需要分辨清楚。否則,則我剛才所講的第一段便無沒意義,而這就是我為什麼首先作說明的原因。
Symphony No. 1: Rafael Kubelik,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DG)。Kubelik 的一至四都是權威,其中又以一、四最好。
Symphony No. 2: Otto Klemperer, Philharmonia Orchestra (EMI),權威演譯。較現代的要聽 Simon Rattle,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EMI),他憑此曲定大師指揮地位,不過此雙CD集價錢貴。
Symphony No. 3: Giuseppe Sinopoli, Philharmonia Orchestra (DG),現代錄音效果能把此曲的「廣」與「深」表達得極至,而 Sinopoli 的馬勒中以此曲最好,亦與眾不同。買第三交響曲只有買雙CD集,不能省錢。
Symphony No. 4: Rafael Kubelik,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DG) 或 George Szell, Cleveland Orchestra (Sony)(或 EMI?) 或 Otto Klemperer, Philharmonia Orchestra (EMI) 三者任擇其一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Symphony No. 5: John Barbirolli, New Philharmonia (EMI),最佳的標準版本,具光榮感的第一樂章;或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DG) 此現場錄音,可稱「驚天動地」。 另外, Rudolf Barshai, Junge Deutsche Philharmonie (Brilliant) 新近的現場錄音,出版後被稱為「最好的第五」,整體感與凝聚力極強。 (以前只有德國版本,剛好 Brilliant 也出了此曲,這牌子可到 HMV 或 Hong Kong Records 找,不過這是雙CD集,但價錢平宜,包括還有極好的 Symphony 10 完整版,由Barshai自己編曲。)
Symphony No. 6: Pierre Boulez, Vienna Philharmonic (DG)。我最喜愛的第六交響曲中的至愛版本,被公認為一流版本。另外的選擇是 George Szell, Cleveland Orchestra (Sony),平價版,也被稱為權威演譯。
Symphony No. 7: Claudio Abbado,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DG),不是最近與 Berlin Philharmonic,也是 DG 的現場錄音,但兩者分別不大,而後者卻較貴。此外是 Leonard Bernstein, New York Philharmonic (Sony) 。伯因斯坦是三、七的最佳演譯者之一。
Symphony No. 8: George Soti,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Decca),蘇提的馬勒其實不好,但此曲則出奇地「剌激」與「火爆」,而演譯效果相當好,可能和他精於指揮歌劇,而此曲又有多人唱和有關。此外還有 Claudo Abbado, Berlin Philharmonic (DG)現場錄音,很細緻,不過是雙CD,價錢貴。
Das Lied von der Erde (大地之歌): Otto Klemperer, New Philharmonic (EMI) 較易找到,而且也很好,但第三樂章比其它版本慢得又有點不習慣。另外選擇是買 Haitink 的第九加 Baker 唱大地之歌的平價雙CD集,算上成選擇。[見下]
Symphony No. 9: Otto Klemperer, New Philharmonia (EMI) 或 John Barbirolli, Berlin Philharmonic (EMI) 或 Bernard Haitink, Amsterdam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Philips) 。三者不相伯仲。我則較偏愛 Klemperer 的鮮明對比,卻沒有 Barbirolli 那麼「厚」及海丁那麼「純」。海丁版本曾被馬勒學究 Cooke 稱為所聽過最好的第九。另有 Herbert von Karajan, Berlin Philharmonic (DG) 現場錄音,自成一格,很優美,但好壞的爭議卻很大,而且此雙CD價錢貴。
Symphony No. 10: Simon Rattle, Berlin Philharmonic (EMI) 的 Cooke 完全版。如只買一個完全版的一張CD,則可以只買此張。
歌曲集:以 Janet Baker 與 Kathleen Ferrier 為最出色。我的偏好是 Baker。而男音見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即可以買(他以演譯舒伯特《冬之旅》為最出色,共錄音七次之多)。
以上所談是很基本的。當然還有一大堆馬勒指揮專家,如較古老的 Horenstein 和 Walter,及至現代的 Zander 與 Jansons 等等,而每一首曲又可以開出錄音室版與現場版等,因為馬勒的現場演譯極富特色。由於樂團龐大,而曲又長,指揮需要高度集中力與控制能力,否則容易「走樣」。 然而,若要開上一張簡單的入門聆聽參考,以上算是一個非常高水平的組合,最低限度已是物超所值。
*
寫了這些,還只是想大家欣賞一下我認為是古典音樂史上因其在哲學、心理學、宗教等方面別具一格,自傳性極強的作曲家,一個要死後五十多年才令大眾接受的「音樂巨人」。在西方,從目前演奏次數與唱片版本數目上,馬勒的音樂普及性在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等「巨頭」之下,但在其它多人之上。不過,香港近兩年樂季都僅能安排一場馬勒,而且有時僅得七、八成聽眾,實在遺憾。 最後,大家也可參考 Mahler Virtual Shrine 網頁,讀數以百計的人留言,細說從接觸馬勒音樂一刻開始,得到什麼人生啟示。
新按:該網頁經已消失,遺憾之餘,想到馬勒曾說:「要找我的人會知道我是誰,其它人不知道也不要緊。」也就感到悉然。
二按:對馬勒音樂演譯作詳細比較的網頁:The Mahler Symphonies, A synoptic survey by Tony Duggan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