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專業


香港經濟日報 2007 3 16 日刊登了一篇關於攝影教育的文章,標題是「修讀專業課程,當真正的攝影師」。

我對「專業」這個辭的使用有戒心(包括自己以前所寫的文章提到這個辭,如今重讀也令自己汗顏)。當我們說醫生、會計師、律師與建築師等需要擁有專業資格,與我們說「專業攝影師」時,兩種「專業」所指的並不一樣。就我我知,醫生、會計師、律師與建築師若不投考一些專業試,達到某一水平,難以執業,但我未聽說過攝影師需要獲得所謂專業資格,才能入行,倒反一些攝組織的銜頭,如 FBIPP 等,行內都不大著重,甚至認為只有業餘攝影愛好者才有興趣考取這些稱號。

另外,所謂「真正的攝影師」,亦只是修辭說法,並不清楚它的「真正」意思。醫生與律師等沒有專業認可資格而執業,我們會稱之為「無牌醫生」或「假冒律師」,有別於真正的醫生和真正的律師。這些無牌假冒的人,一旦被揭發,都需要付上法律責任。但什麼是「真正的攝影師」呢?若以拍照為名,追求別人為實,是否不能叫做「真正的攝影師」呢?我想,這只不過是「職業攝影師」的另一個稱謂吧了。任何以拍攝作為謀求生計的人,無論拍攝水平如何,均可稱為職業攝影師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而非像文章中把這個辭著色為「專業攝影師」,甚至「真正的攝影師」。

文章說:「專業攝影師就是能夠熟練地操作各種攝影器材。其實,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另外一半,是要懂得細心地觀察事物,通過相機的鏡頭加上思考,拍出一張具有感染力的好照片。」然而,若「懂得細心地觀察」是所謂「專業攝影師」的重要條件,則跟本不需要修讀攝影課程。懂得細心地觀察是一個人的生活或工作態度,無需修讀「專業」甚至「業餘」的課程。

記者訪問了兩位與攝影教育有關的人,均認為修讀「專業攝影課程」有助培養創意,「培養出在拍攝每一張照片前,都懂得細心觀察及思考的習慣」。我認為動不動提出拍攝「每一張照片」都要思考的人,像是說得很嚴謹,很「專業」,實則虛偽。平日我們根本不是這樣拍照的。若這句話指我們平日應要培養創意思考的習慣,則為什麼不直接說明呢?是否因為「語不驚人」便不夠「專業」之故?然而,話說回頭,培養創意思考又是否必須修讀有關課程?

若醫生不修讀有關課程,便不懂得開刀動手術,任你對人生如何「細心觀察」都沒有用,但攝影並不這樣,修讀有關課程不是拍得具有創意照片的必須條件,亦不是拍得具有創意照片的充份條件。我們絶少見到僅憑觀察而有所成的偉大醫生,但我們見到好些極具創意的攝影師而沒有修讀所謂「專業」課程。

我並非鼓勵對攝影有興趣以至希望把攝影作為職業的人不必修讀這些課程,修讀這些課程或有助你培養創意,但不修讀不等於你無法掌握創意思維。文章把創意視為職業技術掌握的一部份,令人誤會。況且,有很多專業範疇的攝影領域,如醫學攝影、犯罪攝影等,都需要掌握非常精確的現實還原,創意在這些情況下只屬錦上添花。因而,以創意作為衡量攝影水平,是以偏概全。

我們應要明白「專業」和「真正」在此其實是什麼意思,或其實它們的意思是不如界定其它專業資格那樣明確的。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