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食理論
記錄上錯誤:把單鏡反光機譯作 single reflash (應是 single-lens reflex);Nikon 相機寫成為 Nikkon 。此等相信是記錄與校對上的錯誤,要由撰文者與編輯負責。
事實上錯誤:說 Nikon 單鏡反光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誕生。這個錯誤不知應由論者還是撰文者負責。
思維上錯誤與語言迷糊:以下相信要由論者負責。
1. 「 photography 是 technology 的副產品。」
問:電燈泡是否科技的副產品?還是:電燈是科技產品?
按:見 Patrick Maynard The Engine of Visualization: Thinking Through Photography 有關 photography as technology 部份。
2. 「3G 手機能兼有拍照及拍攝功能,拍照好像是為了追求科技。」
問:「好像是為了追求科技」是什麼意思?
3. 「過往著重的是作品,掀開相簿,欣賞一張張的照片;但如今畫質反而變成其次,拍照的焦點卻放在過程上,攝影及被拍成為了一種表演 (performance) 。」
駁:以偏概全。
証:在未有數碼化之前,類似情況經已存在。
例:自拍照。
4. 「過往拍照是記下真實,為了告訴人世界是怎樣的;如今是告訴人 “ I am the world “ ,我就是世界,相機和手機的自拍普及,讓攝影師和被拍攝的對象不再分明。只要扭動輕巧數碼相機的螢幕,對著鏡頭,便可以一邊看到鏡頭內的自己,一邊按下快門,相機成了滿足自己表演慾的工具。」
駁:同上
証:同上
例:同上
5. 「拍照的人都可以做明星,說明了如今 photography 最重要的是 action (行動)和 participation (參與)了。寶麗萊就是一個好例子,拍攝者都在享受當中的過程。」
問:難道用一般菲林拍照時,拍攝者都不在享受當中的過程?
6. 「全靠單鏡反光機的發明所賜,簡單的操作,人人都可以做攝影師,只須按下快門,便可以拍下生活細節,自然得像聽電話一樣,成為了生活的一部份。」
駁:比喻不當。
証:現代社會,幾乎人人都懂得聽電話,但很多人都不懂得使用單鏡反光機。
7. 「另外,速度亦降低了影像的重要性,不喜歡的數碼影像可以隨時 delete ,相片的功能因而下降。」
問:難道以前我們不能隨時掉棄已拍下的膠卷?為什麼能刪除數碼影像,相片的功能便下降?
8. 「過去影相可以代表一個人的身份,如今相片可以加工、真確性成疑,做證件時不再單靠相片,必須加蓋章認證,由此可見相片的權勢性下降。」
駁:加蓋章並非因為防止相片加工,而是防止更換相片。
按:從前身份證上的相片需加蓋章防偽,現今身份證上的相片直接印在證上防偽,從防偽角度看,證件上的相片可信性相若。
9. 「相片經過加工後,不能再重現現實。」
駁:相片經過加工,有時更能重現現實。
例:改正色溫。
10. 「相機未發明之前,畫是記錄真實的工具,及後相機取代了功能,但進入數碼時代,相片只是 simulation (模仿)和 similar(相似)」
駁:從影像質素的進展看,進入數碼時代,相片更能重現真實。
例:對暗位層次的紀錄。
11. 「 photography 走向了畫畫的路線,只能局部反映現實,不能做到 100% 迫真, photography 漸漸成為一堆 data 。」
問:攝影何時曾經做到 100% 迫真?做不到又如何?什麼叫「成為一堆 data?」
12. A:「相機的進化直接影響帶來的文化……第四代相機是菲林相機,估
計 5 年內會被淘汰。」
(稍後)
B:「那麼社會的潮流會否令讓相機返璞歸真,抑或會淘汰了菲林相機?」
A:「兩者都不會發生......」
駁:前後矛盾。
13. 「相機的發展路向已極端化,一端是多功能(按:指手機與 PDA),另一端是專業…….專業相機卻吸引著另一班拍攝愛好者,這些人像 Hifi 發燒友玩膽機一樣,返璞歸真,情願用樸實的相機拍出多一點人情味。」
問:為什麼使用手機與 PDA 拍攝的照片,會少一點人情味?假試兩位攝影師同一刻在差不多同一視點拍同一事物,一位用菲林相機,另一位用數碼相機,影像印曬至差不多相同質素與色調,試問能否看得出哪一張拍出多一點人情味?
14. 「如此氾濫的影像,化為巴士地鐡的廣告、滿街的海報、店鋪的宣傳照…..人們變得麻木,影像彷彿已經失去感染力。」
應:人們對影像變得熟悉,與對影像變得麻木,大有分別。
15. 「現今的社會既是影像氾濫的時代,卻亦可說是沒有影像的時代。」
應:無說服力,僅修辭式說法。
16. 「影像取代了大量文字,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影像仍是有力的,影像可以發揮文字的功效。」
應:按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的慣常用法,是指攝影具有描述事物的客觀性。若然如是,則這段話與同一論者之前的說話 (9-11) 有矛盾。
17. 有人說過用多少時間去製作影像,觀看的人亦會花同樣的時間欣賞。如今拍攝速度之快,有趣的是,觀賞的時間亦同樣銳減,甚至看照片的人數也少了。
駁:就以經折算後網頁的 hit rate 計算,看照片的人數一定更多,而非少了。另從大量網頁購買(或盜用)照片的事實看,論者觀點成疑。
18. 「雖然派別不同,影像各有各的世界,影像的一個本質始終不變 – 實用性例如拍下地理風土;新聞性例如用作證件、記錄罪案等。」
駁:前後矛盾。同一論者之前說「如今相片可以加工、真確性成疑」(見 8),現在卻說還有實用、新聞價值。
19. 「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影像發揮互相監視的功用。」
問:一般說「兩人互相監視」,又或者說「某人被攝影機監視」。但什麼是「影像互相監視」?若指我們可透過對比不同影像來了解事情,則對談一直強調照片已失去反映事實的參考價值,如何能逹此了解?
最後,我想把以下對談中的一段說話改寫。
原文:
「香港的相機使用,大部份都停留在過程中,並不是真的創作。例如去影樓拍沙龍、少女攝影,著重的是製造話題,並不是真正的創作。現今的較流行拍攝對象雖然轉了路線,例如影夜景、煙花,但仍不是純藝術的創作,只是致力於人認同的美。香港的攝影總體來說仍處於現代時期,還未臻至個人自由創作,純粹滿足個人興趣。」
改為:
香港的攝影評論,大部份都停留在人云亦云,並不是真有見地。例如批評沙龍、少女攝影,著重的是製造話題,並不是真正有見地。現今較流行的批評對象雖然轉了路線,例如批數碼、手機,但仍不是純理性有見地,只是致力於人認同的話。香港的攝影評論總體來說仍處於落後時期,還未臻至個人真知灼見,純粹滿足個人「口水」。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