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展覽
2022年8月24日,同一天看了兩個關於疫情攝影展。先在香港藝術中心看 《下回分解 – 新冠新觀》 ,之後到香港文化中心看 《疫情 ‧ 逆情》 。前者是六名攝影師聯展,後者是三名攝影師為社區組織協會紀錄。
《下》展各人切入主題的取材和表現手法相當自由,以關聯性排列,我的次序是鄧鉅榮,余偉建,張影薇,胡興宇,張志偉,朱德華。越靠前,越不用依藝術家自述 (artist statement) 理解創作;反之從後面數起,越需以智力去體會。
與此相對,程詩詠、歐樹林和雷日昇拍攝的《疫》展,取材和表現手法屬傳統紀實,一般非藝術愛好者都易看懂,亦易帶動常人感情。
作品更多需要智力解讀還是感情投放,雖沒有嚴格分野,卻也非任意定性。究竟「重智」還是「重情」重要呢?
我認為兩種取向同樣重要。有意見認為傳統紀實過時,需要另辟蹊徑,引導大眾更深思考;另方面,有意見認為當代攝影曲高和寡,難獲大眾共鳴。兩種觀點都不符多元發展。
因目前「重智」較流行,予人感覺時尚,看似更值得追求,我在此為「重情」護航。William Scott 說:「紀實本質非 (提供) 資訊….. (它) 具推動力量。」(註一) Lili Corbus Bezner 說:「形式主義或令知識分子興奮,但它沒抓住人心。」(註二)
最終,無論哪一取向,應以分析具體作品優劣來判斷它的效力。
註一:Documentary Expression and Thirties Ameri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pp 11, 21.
註二:Phot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17.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