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觀 1

© Bobby Yip

原載《相機世界》343
2005.10.01


1. 請問在眾多新聞攝影範疇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類?而在新聞攝影之外,你會喜歡拍攝些什麼呢?

我像大多數攝影記者一樣,各類新聞題材都會涉及,包括重大的突發災難與政治事件,經濟新聞,體育與娛樂,以及一些新聞特寫與小品。我關心的是:事件中的人的狀態,而不單單是他們正在做什麼的行為。把人物或事件的「過程」與「狀態」對揚,是我的興趣所在,至於實際上拍攝什麼反而是其次。粗略而論,「過程」指人正在做什麼或現場發生什麼事,「狀態」指人當時喜怒哀樂或更雜複的流露,或事件的氣氛,配合環境襯托。只要有較多機會能發揮我這個想法的採訪工作,我都喜歡拍。

採訪工作以外,我喜歡拍街頭的事與物,還有雲和山。拍這些東西不一定使用昂貴的器材,放假時使用一部便宜的小數碼相機隨心地拍,自覺寫意便已足夠。當然,使用一部便宜「儍瓜機」並不等於降低自己對構圖、曝光等技術方面的要求,但可以享受到沒有工作壓力的攝影樂趣,起碼我可以選擇拍還是不拍。例如:我喜歡看煙花多於拍攝煙花;我喜歡聽音樂而多於拍攝音樂會。

   2. 請問你是如何踏上攝影師之路?歷程艱辛否?有沒有人給予你啟蒙?

在中學時期我酷愛文學,也曾藉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偶然發現原來照片也具有類似的能力。八十年代香港社會要求青年人擁有「一技旁身」,本著這個想法,我尋找在本地學習攝影的門徑,得知官塘職業訓練中心有開辦一年全日制的攝影課程。由於已過了每年開學時間,我只能報讀夜校一個短期初班,待下一年才再投考日校入學。 

說到啟蒙老師,在此我要多謝Ray Lee李德泉。當我就讀官塘職訓時,覺得缺乏英文的攝影理論與知識,於是到「攝影中心」(Photo Center)同時入讀一個晚間的「一般攝影」(General Photography) 基礎課程。Ray 在英國讀攝影畢業後回港任教該科,上課時介紹了法國攝影師 Marc Riboud在 Visions of China  * ,及奧地利攝影師 Ernst Haas 在 The Creation  ** 中的作品,箇中影像使我感到強烈震撼。 

當我在官塘職訓畢業後,苦於找尋第一份攝影工作時,突然接到 Ray 打來的電話,說有事找我商量。當見到他時,他告知我成為攝影中心開辦以來第一個考獲 A 級的學員,然後問我有沒有興趣當他的攝影助理。對我來說,接受一位老師的聘請,讓自己成為他的第一個助手,也使他成為自己攝影生涯第一份職業的上司,是我的光榮,也感到幸運。我樂於一邊工作,一邊閱覽他的攝影藏書,還從他的拍攝方式中學到好些東西,包括對整潔工作環境的要求。 

從商業攝影轉到新聞攝影是一年後的事,我覺得自己喜歡外勤多於困在影樓工作,後經同學介紹,轉到本地一份小報章當記者,有時需兼任黑房,沖灑同事的照片。 

經過這許多年,現在我的「老師」已從實際接觸到的個人轉移到從書本所接觸到的照片。我偏愛英國的 Brian Griffin ***  與他校友 Martin Parr  **** 的作品。兩人擴展了對「攝影可以是什麼?」的探索。傳統大師我最喜愛匈牙利出生的 Andre Kertesz  ***** 和法國的 Henri Cartier-Bresson  ****** 。

3. 隨著數碼科技的日新月異,請問你對傳統菲林相機和數碼相機會如何取捨?可否就兩者簡評各自的優點、缺點? 

在工作上,我現在只用數碼相機拍攝,平日則使用數碼相機和即影即有相機,極少使用一般的菲林相機。當五至七年前數碼單鏡反光相機開始普及,互聯網推向寬頻階段時,我曾斷言報章的新聞攝影師將會像通訊社攝影師般爭取即時發放照片,盡快而非等到明天才把它們放到該報章的網頁上。換句話說,報章的新聞訊息從每天早上出版一次,變成為不時更新。目前發展正是如此,數碼攝影為圖像新聞採訪和報導帶來重大轉變。 

我相信用膠卷而非磁卡拍攝還有它的價值,其中包括在把攝影作為有趣的玩意,例如 lomography,即使用 Lomo 相機拍攝;或實驗性質,例如使用針孔相機;以及藝術性質,例如黑白攝影等(三方面的性質可以重疊),這幾方面對膠卷還有需求。當中我估計黑白菲林比彩色菲林具有更長久的存在價值。現在已不能說數碼攝影的質素不及傳統的膠卷,兩者在色彩與微粒/像素比較上相差不大,數碼攝影在暗位表現方面比膠卷優勝,大大提高使用高ISO拍攝時的效果。除非有特殊要求如粗粒子表現等,否則從效率、控制成本及環境保護角度考慮,以數碼拍攝商業與新聞作品是自然的趨勢。 

當然,個人偏好與個人工作方式的配合依然影響著人對兩者的取捨,而經濟學上的供求定律與價格亦會倒過來支配著個人的選擇。

---

* Marc Riboud, Visions of China , Pantheon Books, 1981. 

** Ernst Haas, The Creation, Penguin, 1976.

*** Brian Griffin, Influences, self-published, 2005 或網頁 http://www.briangriffin.co.uk 。

我對他的介紹見 http://bobyip.blogspot.hk/2013/09/brian-griffin.html

**** Martin Parr, Small World, Dewi Lewis Publishing, 1995 或網頁http://www.martinparr.com

***** Andre Kertesz, A Lifetime of Perception, Andalusian Books, 1993. 

****** Henri Cartier-Bresson, The Man, the Image and the World: A Retrospective, Thames & Hudson,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