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中國的像

© Bobby Yip

《影像中的國》此書 2013年7月出版,是最新一本關於中國大陸攝影發展的著述,透過廿六名攝影師及和他們有關的親友訪問,側重介紹國內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由於每一篇文章以對答形式紀錄,像在現場分享一樣,讀來流暢。雖沒有詳細和有系統的歷史交代,但三百五十頁十六萬字的內容,加上九十九張照片,仍能讓我們獲取一個具體面貌,解答了「究竟中國當代紀實攝影如何成形」這個疑問。

這個疑問對應自1949年以來官方以政治正確取態的宣傳影像。從訪談中所知,大陸當代紀實攝影始於1976年「四五運動」,當中大批市民在天安門拍攝。另一轉捩點是其後業餘組織《四月影會》的一個展覽,令慣看了八股影像的人發覺「照片原來可以這樣拍」。這些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風格,那時幾乎可以被扣上「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帽子,為拍攝和主辦者帶來麻煩。

書中訪問於201178月進行,個別先鋒已經離世,由好友或親人講述。另不少活躍於802000年代的中堅分子,亦先後退休,道來很有話當年的口吻。當中有熟悉的名字:徐勇、侯登科 (已故)、李媚、吳家林、彭振戈 (安哥)、王福春、顧錚、雍和、王文瀾、賀延光;也有熟悉的影像:解海龍的《大眼睛》,李曉斌的《上訪者》,吳家林的觀音,賀延光的《SARS病房》,以致更早沙飛的《魯迅與青年木刻家》。

以訪問內容、趣味與談話個性而言,我偏愛凌飛、徐勇、吳家林和王福春。另外,當我讀到有人可以為了買一部放大機而賣血,又有人可以為了出版一本影集而賣掉三部相機,活在天堂般的角度,要深深向他們致敬;而當讀到有人用八塊錢買了一部「華山」牌相機去拍華山,那股「土味」相當有趣。

至於照片,不知什麼原因,並非選上攝影師最佳影像,同一位拍攝者的作品水準可以參差不齊,尤其是個性很有特色的侯登科,所選影像令人失望,讀完後應到他的網站查看佳作,但那裏展示的二百張照片亦不夠精簡,十分可惜。不過在攝影師的造像中,石寶琇拍侯登科那一張極為突出,印像深刻。以照片水平和風格統一而論,吳家林和陸元敏的展示得最好。

書名《影像中的國》,把重點放在國家。縱觀全書,「影中國的像」,把重點放在影像,也許更能流露他們對「中國照片應如何拍攝」的關注。若嚴謹地分析他們對紀實、藝術和攝影是什麼的想法,有很多值得相確。然而,此書的重點是:這群人怎樣走過來,為中國當代紀實攝影奠基,則他們的視野反屬其次,他們的心力才是重點,以他們的用語,是抱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書面包上精美的封套,打開了,可成為一張海報,印上王文瀾一幀單車滿街的黑白照片。那是一個不再重現的國度,前輩們拍過,紀錄下來。之後呢?我們這一代紀實與新聞攝影師,怎樣延續中國的影像? *


* 可參考 第四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的論爭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