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專談光圈


攝影札記 轉載了一段教學影片,談光圈和 ISO 的所謂真相。從回應中見本地攝影愛好者的技術概念了得,一眼看出其為「偽專」,本末倒置。在 原來 Youtube 的回應中,卻有不少人讚好,最佳的反駁來自 Gordonjumkan。

主講者認為感光度 (ISO) 概念過時,提議以 Total Light constant 取代 ISO constant ,同時認為細小感光元件 (sensor) 其實質素不差,只要給它足夠光線感光,大致上與大感光元件無異。這是滑轉了我們平日曝光和放大影像的概念。我們日常謂細小 sensor 較差,是因為在與大 sensor在同一光線下受光,並把影像放大至同一尺吋來作比較而言,而這是實際的作業情景。理論上兩者在什麼情況下的質素相等,並非攝影師首要考慮,因為拍攝者大多是侷限在某一情境下工作,若謂增加光量改善了細 sensor 的質素表現,則同時亦進一步改善了較大的 sensor 的質素表現。類似說法實屬多餘。

後段,主講者認為相機製造商在推介細小感光元件機種時,僅提供與全片幅相機鏡頭焦距的對換數值,卻沒有同時提供和全片幅相機鏡頭光圈的對換數值,是欺騙 (cheating) 的推銷手法,這是一個嚴重指控。問題是,有必要提供光圈對換數值嗎?提供和全片幅相機比較的光圈數值,與正確曝光無關,多此一舉,反而令人混淆,以為全片幅和較小感光元件同一光圈數值的入光量大小有別。那為什麼焦距卻需要如此對照呢?因為習慣上,大眾一向以 35mm 全片幅相機鏡頭的焦距來辨別廣角、標準與遠攝能力。以往售賣中片幅與大片幅鏡頭亦有類似數值提供參考,若無則以視角 (angle of view) 予以參考,也毋需提供光圈對換數值,因為誤導大於參考價值。

可笑的一段在 31:00,主講者說廠商在某細小感光原件機種的鏡頭上標示 f2.8 光圈是誤導,按換算應是 f16。他還接著說 "Nobody shoots sport at f16.",單就體育攝影若要高速凍結動作而言,這句話說得通,但就曝光而言卻是全完錯誤的換算,因為該鏡頭的光圈依然是 f2.8,只不過景深表現如全片幅的 f16 而已,這是以 35mm 全片幅的景深作本位的錯誤概念。我們同樣可以問:為什麼不以大片幅的景深作本位而重新標示?那全片幅的 50mm f1.4 標準鏡其實不是「真正」的 f1.4 嘛!重點是:誰會以某片幅的景深作為衡量所有片幅光圈實用價值 -- 入光量 -- 的標準?

主講者的盲點在於無視以往 35mm、120 和 4x5 等片幅大小和鏡頭焦距的合理分野 ,卻以景深和 sensor 大小具眾多因素影響表現作為談論重點。以往我們不會傻到說 Nikon 的 50mm f1.8 鏡頭真輕巧,較 Hasselblad 50mm f4 鏡頭好多了;又或者傻到擁有 4x5 片幅 Schneider Super-Angulon 90mm f8 鏡頭的人,會對著擁有 Leica Elmarit-M 90mm f2.8 鏡頭的人說:你那支不是「真正」的 f2.8,哪會這麼小巧兼大光圈?!因為兩者如此比較並不合理。然而,若主講者一早明白這點而固弄玄虛,讓人覺得他有所發現,則其學養成疑。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