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攝影記者是如何學習與工作的?


原載《中國攝影》19975

人們從香港的電視新聞報導中,不時看到這樣的情景:受訪者或事件主角被一大群文字與攝影記者重重包圍,鎂光燈閃個不停,新聞人物一邊接受提問,一邊受制於人群,動彈不得。驟眼看來,新聞採訪成為了記者們,尤其是爭取有利拍攝位置的攝影記者們的角力場,情況之混亂,令電視觀眾看得目瞪口呆。有時候,混亂歸咎於大會安排不善,有時候則與採訪人員態度有關,但無論怎樣,這可從一個側面看到香港新聞界的拼搏精神。

約在十年前,同樣是新聞採訪,其擠擁的情況與現在有天淵之別,那時香港雖然也有十多份主要的中、英文報章,但只有少部份為專職的攝影記者,人數約在四、五十之眾,與目前估計約超過三百人,包括服務在報章新聞版以外的體育版、娛樂版、副刊專題版與周刊等,業內膨脹無論在人手的增加與攝影器材的購置上,都是驚人的。

踏入八十年代末期,由於香港報業的競爭、公眾對新聞影象的追求,以及電腦科技應用在新聞攝影與報刊彩色印刷上的普及提高等多方面因素,新聞業內開始著意聘請專職拍攝工作的記者。然則,香港從來沒有一間專責訓練攝影記者的院校,有的僅是開辦一般攝影課程的「職業先修學校」,提供各類攝影的基本與進階知識;或者僅在專上院校所開設的三至四年的新聞糸課程中,提供為期約三至四個月的基礎新聞攝影班。如此單薄的基礎,減慢了香港新聞攝影界在人材的「質」與「量」方面的進度。目前,新聞攝影教育在課程深度、授課時間與教學器材上雖有改善,但另方面,部份師資因未能掌握社會對新聞影象的急速需求,及新聞攝影採訪在技巧和概念上的發展,教學形式與材料仍見落後。

令人感到奇怪的現象是:絕大部份目前從事新聞攝影的記者(行內俗稱「攝記」),只有少部份曾修讀新聞系課程,其餘不是修讀攝影,便是自其它攝影行業甚或其它職業轉職投身新聞攝影界,究竟「攝記」們需要更多新聞採訪知識,還是應較著重攝影技巧?向來是業內談論的話題。另外,更有報館只著重學歷,聘請大學畢業生,不管他懂得多少新聞理論或攝影知識。

香港「攝記」予人的印象是「年輕」,曾聽說過有低至十九歲的青年投身當「攝記」。如果從社會經驗這一層面上論斷其水平,相信香港「攝記」一如這行業的發展,實在幼嫩;但當大部份香港「攝記」的平均年齡大都不超過三十歲,其中不乏多年拍攝經驗,包括經歷過好些離開香港到外地採訪的機會時,「年輕」便成為了一種本錢,一些機會,可以接觸並適應更多新事物。「年輕」可以讓攝影記者在體力上充滿活力,應付緊張而繁忙的拍攝工作。目前情況是:一些報館要求「攝記」每天平均接受三至四份拍攝任務,有時多達六至七份,這有利於讓他們以較短的時間,接觸眾多不同拍攝對象,爭取經驗。一些入行四至五年的攝記,憑藉這些經驗與機會,也許已轉換了兩至三份工作,改善了收入,不過個別所謂「少年得志」的,就此以為事業有成,沒有進一步鑽研技術,亦不深入培養新聞觸角,在香港報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一旦市道轉壞,或會面對被淘汰的命運。

就新聞採訪中的道德操守,包括客觀、公正、中立等觀念,在落實到以圖象反映新聞事件時應如何維持這種精神的問題,香港的「攝記」一直在顛簸的採訪生涯中摸索。不少「攝記」認為,攝影作為一種藝術,當被利用為需要客觀紀錄活生生的真實時,仍應該在可能的情況下,透過象徵與暗示等藝術手法,表達拍攝者作為社會良心的感情。因香港由眾多不同階層人士組成,他們之間個別生活圈對整個社會有不同層面的貢獻或影響,香港攝影記者的題材近年已鮮有地僅集中報導社會某階層(如需要幫助的一群),進而較立體拍攝社會各部份,讓大眾體會到不同人在一個多元化社會所擔當的角式。

諷刺的是,香港「攝記」雖然接觸了社會上不同階層,有時卻得到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大致統一的意見,視「攝記」為不受歡迎人物。要分析他們為什麼在大眾心目中得不到如文字記者般較高的公眾形象,甚至不獲尊重,箇中原因複雜,這涉及「攝記」工作時對被訪者的尊重,對新聞的掌握,以至其談吐、衣著、舉止和操守等。業內一些人以為拍攝工作重於一切,以致反客為主,妨礙事件的進行;另有一些「攝記」為了佔得較佳取景角度,無意中損壞公物,讓人覺得拍攝者只顧自己的工作而不擇手段。另方面,公眾中有人對攝影這門職業缺乏認識,在拍照活動普及化,成為大眾生活一部份時,以為拍照只需懂得按快門,並非一門崇高的職業,這觀念影響了人們對「攝記」的理解。除去這些人對拍照的偏見,「攝記」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並非沒有改善之途,困難在於新聞攝影一如其它新聞採訪般,在同業間是一項競爭的活動,「攝記」們難免抱著「我要拍得較別人好」的心態,在理智一旦被盲目競爭心態矇閉了的時候,所有道德、操守、規條統統拋諸腦後。其實,眼睛在透過鏡頭集中注視外間被攝物時,還要抱著自省的心,這才是「攝記」裡、外兼顧,自我完善的工作態度。

香港的「攝記」擁有較多機會,吸收外國的新聞攝影理論與技術,較容易購得其它出色攝影記者的結集,也普遍接受了新科技(如使用電腦處理影象、使用數碼相機拍攝與使用無線電話配合電腦傳送照片)對新聞攝影帶來的好處。目前擁有約八十名會員的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是提供香港「攝記」交流機會的一個主要組織。會員透過參與比賽、展覽與參閱會訊,增加對同業的了解,及對報導性攝影的認知。事實上,香港「攝記」較多以平日累積的工作經驗來提高拍攝水平,較少能夠直接與香港以外,包括中國大陸的攝影記者作面對面的交流,隨著香港回歸中國,可以預料,中、港「攝記」將增加交往的機會,互相參考,希望能進一步提高彼此新聞攝影的水平。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