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rsky
攝影師高志強最近在一次訪問中說:「電腦其實包含了我們以前攝影的 craftsmanship ,現在用了電腦表達,我不是說要用舊的東西,但真正能用數碼攝影表達自己的作品我還未見到,可以這樣說,它仍然只停留在影像方面。影像很厲害,就是影像飛來飛去,甚麼都做到,但欠缺了藝術性和哲學性。」
究竟如何才算是「真正能用數碼攝影表達」呢?其實我並不十分掌握它的意思。不過,在我心目中,德國攝影師 Andreas Gursky 可稱得上是傳統攝影結合電腦技術最成功的典範,我斷言,在將來的攝影史上,他佔據著這方面最重要的地位;上幾代人對 Henri Cartier-Bresson 「決定性時刻」影像的景仰,以後幾代人離不開對 Gursky 電腦合成影像的注目。
在介紹 Gursky 作品這部新著中,除了展示他的一些近作,還詳細分析他自 90 年代初至今的創作意向。如果能以觀眾注視一張照時間的長短,作為該照片的好壞標準之一的話,那麼 Gursky 的作品在我心目中排最前列。當我認為好些攝影集浪費紙張,我卻覺得 Gursky 這一部書實在太過「謙虛」了,與他作品所顯示的境界「不成比例」。
Gursky 師成 Bernd 與 Hilla Becher 夫婦,他們最為人知的作品屬國內所稱的「採樣風格」 (typological approach) 。Gursky 則以 8” x 10” 大底片相機拍下細緻的景物,再利用電腦製作合成影像,重新建構世界,疑幻似真,觀眾站在數呎巨照面前,看得目口瞪呆,我在 Tate Modern 偶然有此體會,畢生難忘。當然,讀過此書,知道他對一些拍攝計劃在事前所作出過的研究、觀察、有時投下以年計的拍攝時間,及拍攝後面諸多煩瑣事務,更進一步了解得來不易的成就。
2007 年初,他那張 ’99 cent II’ (diptych) 在倫敦蘇富比拍賣高達一百七十萬英磅。一如其它拍賣,箇中或有炒作成分,卻無疑奠定合成影像的收藏價值。
至於 Gursky 作品的哲學層面,深知者不少,我不敢班門弄斧。至於未知道的,只須直接看他那些極為大眾化的作品,自有所體會,這亦是我從對他一無所知到後來回味無窮的經歷。
究竟如何才算是「真正能用數碼攝影表達」呢?其實我並不十分掌握它的意思。不過,在我心目中,德國攝影師 Andreas Gursky 可稱得上是傳統攝影結合電腦技術最成功的典範,我斷言,在將來的攝影史上,他佔據著這方面最重要的地位;上幾代人對 Henri Cartier-Bresson 「決定性時刻」影像的景仰,以後幾代人離不開對 Gursky 電腦合成影像的注目。
在介紹 Gursky 作品這部新著中,除了展示他的一些近作,還詳細分析他自 90 年代初至今的創作意向。如果能以觀眾注視一張照時間的長短,作為該照片的好壞標準之一的話,那麼 Gursky 的作品在我心目中排最前列。當我認為好些攝影集浪費紙張,我卻覺得 Gursky 這一部書實在太過「謙虛」了,與他作品所顯示的境界「不成比例」。
Gursky 師成 Bernd 與 Hilla Becher 夫婦,他們最為人知的作品屬國內所稱的「採樣風格」 (typological approach) 。Gursky 則以 8” x 10” 大底片相機拍下細緻的景物,再利用電腦製作合成影像,重新建構世界,疑幻似真,觀眾站在數呎巨照面前,看得目口瞪呆,我在 Tate Modern 偶然有此體會,畢生難忘。當然,讀過此書,知道他對一些拍攝計劃在事前所作出過的研究、觀察、有時投下以年計的拍攝時間,及拍攝後面諸多煩瑣事務,更進一步了解得來不易的成就。
2007 年初,他那張 ’99 cent II’ (diptych) 在倫敦蘇富比拍賣高達一百七十萬英磅。一如其它拍賣,箇中或有炒作成分,卻無疑奠定合成影像的收藏價值。
至於 Gursky 作品的哲學層面,深知者不少,我不敢班門弄斧。至於未知道的,只須直接看他那些極為大眾化的作品,自有所體會,這亦是我從對他一無所知到後來回味無窮的經歷。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