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有感 (一)

1416教室有一篇文章 (原網頁失效),介紹兩年前兩個同時進行的攝影展,一個展示在菲林時代以黑房技術竄改的照片,另一個展示在數碼時代以電腦技術竄改的照片。

文章結論認為兩個展覽的價值在於「將修改照片的這段歷史完全打通,讓人們看到真實性既沒有建立在膠片時代也沒有毁於數字時代。」換句話說,自攝影發明以來,照片從來不必然忠實交代客觀世界。

可惜的是,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介紹展覽,介紹作品,及不同評論對於不同時代修改照片的觀念,這些觀念早已在許多之前相關文章出現,而結論除了上面提點並不新鮮的一句,餘下更是泛談。

也許不是這篇文章獨有的問題,在坊間好些探討照片是否反映真實的文章,絶大部份還停留在類似的介紹層次,鮮有細緻的分疏,例如:manipulation / alteration 這些辭在不同攝影範疇的寬容度,因為這涉及不同類別攝影的界線和效力,以至更根本的問題:攝影究竟是什麼?

若搞不通這些問題或對問題進行分疏,而不斷列舉別人關於什麼「前攝影」「後攝影」等泛泛之論,意義不大,因為好些言論背後的人,亦往往搞不通根本問題或沒有細緻的分疏,那麼,寫文章變成只是找不同人的作品和觀點來拼凑,沒有優劣評價,自己的看法在哪裏呢?如何有益於讀者,不浪費他們的時間閱讀?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