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對比賽的評論
關於以新聞為主還是以攝影為主的爭論
這是一個常見的爭論。「以新聞為主」意謂重大或具影響力事件,「以攝影為主」意旨影像作為交待新聞的能力。
支持「以新聞為主」的人,類似有謂「今日新聞即明日歷史」的想法,紀錄重大或具影響力新聞照片獲獎,有助世人日後回顧歷史。
然而,今日新聞照片即明日歷史照片,並不必然引申出色的新聞照片,是有價值的歷史照片。兩類照片,各具效力。
簡單例子如一張大場面照片,具有歷史價值,但未必是一張出色攝影作品。不同影像對事件「過程」和「狀態」的處理,令它具有不同效力。
況且,交待歷史,並非新聞照片的必要條件,也不是新聞照片的充分條件。好些時候,陳年的新聞照片,往往「自自然然」地具有歷史價值。
新聞照片還有讓人正視、關注、反思、輕鬆、發笑、讚嘆等等能力,可以和歷史紀錄無直接關聯。
因而,「新聞」攝影比賽,並非「大新聞」攝影比賽。
事實上,眾多新聞攝影比賽都設有不同組別,一些組別傾向有大事件的作品獲獎,另一些組別較多選到小人小事。然則,就算突發新聞組選了一張照片,僅紀錄了一件突發小事,若足以發人深省,獲獎無愧。
關於照片太美會減弱新聞價值的論調
有論點認為,照片太美不利新聞價值,某些題材並不宜用唯美的風格表達,例如人間慘劇,擔心讀者被影像中的美感吸引,忽略對新聞本身的關注。
新聞攝影學一向較為重視照片的內容多於質素,先進的數碼技術,卻讓攝影師拍攝很多從前難以捕捉的畫面,交代以前難以表達的氣氛。無論是灰階還是色彩,以及結像精細程度。
當具體的影像被指為太美,沒有深度,其實只不過說他還拍得不夠好,而不是美本身的問題,因為同樣有很多又美又具深度的佳作,兩者沒有衝突。好些時候,那些美能顯露畫面細部,豐富影像的感染力。
關於以西方白人觀點評審照片的論調
類似論調犯上不相干的謬誤。重點是:我們要看獲選照片是否出色,而不是以什麼觀點評審。
若進一步辯駁謂:是否出色見仁見智,如此則犯了不一致的謬誤,因為之前認為西方觀點不可取,屬評價性質,意謂選出來的照片有優劣之分,認為白人觀點選出了不應獲獎的照片。
我們可想設,假若所有評判都是中國人,他們選出來的照片水平很差,我們能否說,由於因為以中國人觀點評審,所以導至如此水平,抑或只是那幾位評判質素的問題?
關於避免劣作得獎的論調
有攝影師得獎,自知獲獎照片並不出色,感到歉意。若評判說:擔心劣作得獎就不應拿它們參賽。我們接受這個說法嗎?
在比賽中,把關的是評判。若參賽者可以主導參賽作品,他喜歡提交什麼照片都可以。按百分率,提交劣作,只會減低他的獲獎機會,責任自負。但得獎作品是否出色,全憑評判眼光。評判選出劣作,不能諉過於攝影師。
另外,曾經見過有比賽某些組別沒選出冠軍,只有亞軍和季軍。除了因為後來被發現照片不符合參賽資格而除名外,若認為水平不佳,有意不選冠軍,則並不合理。
每次攝影比賽,都以該次水平來作比拼,只因評判心意而更改了這一評審方式,表面上看似要求嚴格,實質不能自完其說。
我們可試問:為什麼不能冠、亞軍都從缺而僅有季軍呢?若冠軍不及冠軍水平,亞軍也可以不及亞軍水平嘛?能解釋選出的亞軍如何具亞軍水平,而非冠軍或季軍水平呢?看評判如何交待。
他們其實不自覺犯了不一致的謬誤:冠軍以過往冠軍水平衡量,亞軍季軍以該次比賽水平衡量。
另見: